close

  當下生活中,一邊是讓人緊張得喘不過氣來的快節奏生活狀態,一邊是拖拖拉拉不急不躁的拖延症蔓延。有調查發現,80%以上大學生和86%的職場人士聲稱自己有拖延症。其中,半數表示“不拖到最後一刻,不會開始動手工作”。17%的人會拖“1天左右”,13%的人“不拖到領導再催,絕不完成”。此外,43%的職場人“患”拖延症的頻率是“經常”,31%則表示“一直都愛拖拉”。
  文/舒 天(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、“青未了·心理咨詢工作室”特約作者)
  ●拖延症 你有我有全都有
  先來看看這些場景是否熟悉:凌亂的工作桌面,遲遲沒整理的雜亂文件,郵箱里成千上百的未看郵件,每天都想過要清理,卻莫名其妙地一拖再拖;明明有一大堆事務等著處理,眼瞅著一天天溜過去了卻總是該乾的沒乾;戒煙戒酒、運動減肥甚至戀愛婚姻等,從生活中的日常瑣事到人生中的大事要事,由著各種理由、各種藉口耽擱在那兒。春去秋來花謝花開,“時間都去哪兒了?”,看來,拖拖拉拉才是偷走時間的竊賊。
  龐大的“拖拉機”群體就“活躍”在你我中間,像我們這個版面曾經提到過的“熬夜達人”、“手機奴”、“微信控”們都是成員之一。現實中的事例信手拈來。先現身說法一下,確定稿件選題十幾天了,煞有介事地盯著電腦,貌似醞釀創作,實則思緒飄搖,一會兒瀏覽新聞,一會兒關心娛樂,再不就是去“某寶”逛逛,好不容易挪開了視線,拿起手機在微信上找點靈感,卻“刷刷”沉浸到了朋友動態中,再迴首,空落落的標題與自己默默相望,空悲切啊。
  前幾天和朋友相約參加一個婚宴,話說天氣轉冷氣溫驟降,只見這位親身著單薄飄逸的衣服,瑟瑟發抖地聲明,“早就想收拾換季的衣服了,整天不是這事兒就那事兒。”我心領神會,“一星半點的時間也整理不完,得等著抽出個大點的空暇時間不是。”“對對對,理解萬歲,聽說過兩天氣溫回升,還不如再等等吧。”原來“忘穿冬褲”的背後不是“動人”的調調,竟是拖沓著沒把換季的衣服更替出來。
  有位文秘先生伏案多年,寫得一手好材料,後來不知驕傲還是江郎才盡還是懶惰啥的,工作中總是磨磨唧唧且愈演愈烈,終有一次單位年終總結在他手中遲遲難產,一晃到了來年年中,領導咬著牙將上年度和本年度半年總結會合併召開,之後,忍無可忍,請他走路了。
  拖延症可不是咱老百姓的專利。音樂人高曉松曾在微博上這樣寫道:“每次打開跑步機決心鍛煉減肥,就覺得應該先彈會兒琴,打開琴又覺得光彈琴不寫歌浪費,於是打開電腦;然後上網亂看個把小時;腦子被攪亂了,無法寫作,便上樓吃飯,吃完飯腦袋缺血,必須睡一覺,臨睡前安慰自己,雖然吃完了睡覺就會長肉,但是睡醒了會去跑步機上鍛煉減肥……”至今,高曉松君的減肥計劃尚未成功。
  ● 誘惑太多、壓力太大等等原因導致拖延
  拖延的概念很泛泛,但首先要區分真假拖延。一個重要的標誌是,是否為拖延感覺痛苦?虛假拖延的人尚能自得其樂或自我解嘲,拖延者卻往往承受著痛苦和煎熬,並深深自責。也有很多人誤認為拖延症就等於懶。其實不然,如果拖延僅僅表現為懶,那就是一種壞習慣或壞毛病,改正起來並非難事,或者不需要改。還有些人是喜歡慢節奏的,或等到最後一刻再去做,這或許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。有個80後做文案的朋友,每次交稿都要期期艾艾挨到“大限”前夜,然後瘋狂極致地搞突擊,交稿時佈滿血絲的眼睛難掩內心的得意,他說只有衝刺時才能思如泉涌,很喜歡這種刺激的“過山車”感覺。這也不能稱拖延症患者,因為他選擇的也是他喜歡的,並且不想改變。
  很多資料顯示,拖延症這個詞並不是一個嚴格的心理學或醫學術語,指的是非必要、後果有害的推遲行為。也就是說,拖延並不是所謂的“病”,但其影響除了外在嚴重或經常的拖延行為,還伴隨著一些負面情緒,焦慮、自責、內疚、痛苦、無奈等等,也是一些不同的深層心理問題的表現。
  應用心理學博士“動機在杭州”(網名)曾分析導致拖延的五方面原因:一是誘惑導致的分心。在現代社會重重誘惑之下,意志力節節敗退。其中網絡成了拖延的絕佳伴侶,它無端消耗著我們的時間,分散著我們的註意力,讓我們很難投入專註地做事。但網絡的誘惑也許只是表象,它所反映的是人們的需求和誘惑的屈從。二是對壓力的逃避。壓力能創造動力激發潛能,但超過一定的限度後,會產生更多焦慮、抑鬱等負性情緒。三是對失敗的恐懼。寧願在自我批評中拖延,也不願意去面對費力掙扎卻仍然失敗的風險。拖延,成了逃避失敗風險的無奈選擇。四是弱者反抗的工具。這類的生活實例我們身邊不計其數,比如有的孩子做作業推三阻四,實際上是對家長呵斥的抵制和抗議,有的員工總是磨洋工,實際上是對領導安排的不滿和“回報”。五是對未來的錯估。人們會低估未來任務的難度,忽略很多惱人的細節,人們還會高估未來自己的能力和專註度以及可用的時間資源,很多人便想當然地認為把任務放到明天。
  ● 悅納自己馬上行動,告別拖延症
  “不拖延的人總是相似的,拖延的人各有各的原因。”“拖延症”專題互助組織“戰拖心理成長會”創辦人高地清風曾這樣說。基於人性的多元性和差異性,每個人在事務的執行和實施上都會有差異,但有一點毋庸置疑,那就是,但凡認為自己拖延的人都熱切地希望有所改善。高地清風認為要有“悅納”的心態,就是希望大家能夠高興地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。“戰拖”不是成為一個永遠不遲到永遠不拖拉的人,而是成為一個讓自己更喜歡自己的人。先悅納,再擺脫拖延,也就指日可待。
  當被問到有沒有拖延症時,被譽為“國民媳婦”的女演員海清這樣回答:“有,怎麼沒有!但我是摩羯座啊,就像時時刻刻有把匕首抵著我的腰,即便拖延症犯了也不容許後退。但拖延症都是針對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的,我想,但凡是人,面對自己感興趣的都會搶著先幹完吧。”撇開星座的問題,海清告訴了我們兩點重要的解決之道:一是要有堅強的意志力,所向披靡勇猛向前。像古代的“頭懸梁錐刺股”,像法國大文豪維克托·雨果為了剋制自己不參加社交活動,把頭髮和鬍鬚各剃去一邊。即便願景美好、計劃科學、措施有效,都免不了一番自我的較量與鬥爭,意志力非一朝一夕,而且必然是長久、反覆的甚至非常規的。二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,或者,試著變通一下喜歡上正在做的事情。一旦真正喜歡,莫說拖延,不讓做都不行!
 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的精神科醫生林紅認為,千百個人,千百種拖延習慣,但歸根結底還是有兩個原則來遵循。首先是認識你的拖延,如果它沒有對你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,你也總能在最後關頭完成任務,那麼就要學會適應你的拖延,漠不關心不可取,杞人憂天也要不得。她認為,與其與拖延行為較勁,不如用心思考拖延這個錶面現象背後的意義。很多人拖延的是自己內心抗拒的事情,對於自己內心真正感興趣的事情,卻並不拖延。可見,找尋興趣所在,從事一份能讓你感受到價值的工作,內心的驅動力自然會推動你把事情做完。
  前段時間備受關註的中國好聲音選手帕哈爾提,當被問及“有沒有夢想”的時候,他的回答非常簡單,“我沒有什麼夢想,就是很認真地做自己的事情。我一直在彈、一直在唱,是夢想自己找我,不是我去找這個夢想。”“明日復明日,明日何其多。我生待明日,萬事成蹉跎。”少年時代誦讀的詩句言猶在耳,只要拖延不輾轉成空,有所建樹有所作為便指日可待。在這個碎片思維盛行的時代,學會化零為整,量變必然引發質變,悅納自己,馬上行動吧,讓我們一起揮揮手,向“拖延症”說Bye-bye!
  本稿件所含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資料,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,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。  (原標題:別讓拖延轉成空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e61reps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